人体正常的微循环

李 老师 2019年5月10日14:58:23茯茶素理论体系评论1,636 次浏览14240字阅读14分8秒阅读模式

1、重视微循环

人体正常的微循环

1)人体内物质运送和能量传输的系统——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生物体内的物质运送和能量传输系统,该系统将生物体呼吸器官获得的氧气、消化器官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内分泌腺分泌的酶或激素、免疫器官产生的各免疫活性物质等运送到身体各系统相应器官组织的细胞周围,又将身体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运输出来并排出体外,对生物体各系统相应器官机能的正常运转起着决定性作用。

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和管道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一般情况下,血液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即由血液、血管和心脏三个部分组成。淋巴循环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卫体系,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该系统由淋巴组织、淋巴器官、淋巴管道及其中的淋巴液等结构组成。淋巴系统运输管道即淋巴管分布于血液循环系统运输管道即各级供血血管的周围,同时血管和淋巴管的旁边有神经纤维伴行。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管协助静脉将人体全身各处的组织液运输回静脉血管中,因此可以把淋巴循环当做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的一个支流,对人体的血液循环及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心脏是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小微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等。心脏的有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把血液通过血管运送至身体的各个部分,让全身各处的血液不停地往复循环流动,这就叫做血液循环。

2)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基础循环单位

人体是由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八大系统组成,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对应的组织器官所构成,每个成年人大约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而成千上万(成万上亿)的细胞及细胞群则组成了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每一个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为人体的新陈代谢、消化吸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保障。

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和人体类似,其生命活动和细胞本身的新陈代谢活动是紧密相连的,细胞的新陈代谢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了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并及时将细胞代谢产物运送出去供人体再次代谢使用或排出体外,完成细胞水平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过程,而微循环则是人体各系统相应组织细胞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和基础循环单位,又是人体相应器官、组织的组成部分,微循环场所是血液由大动脉到中小动脉、微动脉之后流经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在此处进行基础微循环物质交换过程,再汇合流入微小静脉的循环场所。

2、微循环的微观科学实质      

1)微循环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点

组成结构。微循环是小微动脉与小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淋巴循环的起始部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供血动脉毛细血管端、静脉毛细血管端、毛细淋巴管盲端(起始端)、机体组织管道内的体液、伴行的神经纤维等组成部分。

功能。微循环场所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组织细胞以及细胞间隙的组织间隙液(组织间隙中的体液)、毛细淋巴管盲端内的淋巴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人体各个器官的组织细胞均需要由微循环场所提供氧气、养料(葡萄糖、脂质物质、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激素、酶等物质),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出二氧化碳、尿酸、尿素(氮代谢)等代谢废物。

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的路径主要有扩散、吞饮及“滤过--重吸收”三种方式,其交换的速率取决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外面有一层基膜,总厚度约0.15-0.50μm,内皮细胞之间相互连接处有细微裂隙,细微裂隙间填充有粘多糖类物质,在其中有直径为4nm左右的小孔,血浆中和组织液中的水、各种晶体物质、小分子有机物等均可以以扩散形式或“滤过--重吸收”的形式自由通过细微裂隙间的小孔;而氧气、二氧化碳和脂溶性物质等是通过扩散的方式来实现血管内外物质交换过程的;大分子物质的转运还可通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吞饮作用实现。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内吞与外排这三种类型。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甘油等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及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小分子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为自由扩散,扩散方式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帮助但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是物质进出活细胞的主要方式,这样的物质运输方式需要载体和能量,一般指的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过程。除此之外,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的物质主要通过内吞的作用进入细胞,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向细胞外分泌蛋白质激素和消化酶等。

值得提醒的是,人体循环系统的运输管道、遍布于全身各处的间质网络中的液体流通管道即间质器官,大部分物质及代谢都是以间质器官中的体液为运输载体来进行的。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的组织间液(包括淋巴液和脑脊液),约占体重的16%,另一类是血液的血浆(约占体重的5%)。同时组织细胞之间的组织间液不仅遍布于全身各处,还互相联通,在一定程度上可随处流动。

微循环的生理特点。微循环现象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主要有以下生理特点。A:微循环场所的毛细血管分布致密且丰富,一个成人的毛细血管连接起来有9.6万公里之多,可绕赤道二周半。

B:微循环场所的毛细血管的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C:微循环处的血管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组成,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

D:微循环处的毛细血管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多亿根。

E:微循环处的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0.4—1毫米/秒。

2)微循环物质交换的动力来源和影响因素

人体的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流动路径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处,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依靠毛细血管自身的“自律运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并且毛细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自律运动”驱动着毛细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血液运输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第二心脏”。

但是微循环场所的血液流动和物质交换过程与心脏收缩压也是有一定联系的,心脏动脉微动力压力推送作用和血流波动、心脏静脉微动力负压抽吸作用等产生的相对压力差也可以助力微循环场所中物质的正常交换过程。

除此之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脂质物质等细胞代谢产物可增加局部组织间液的浓度,从而在不同浓度梯度、电解质离子电位差的作用下,也能够促进微循环场所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过程。

微循环场所是通过有效滤过压来完成其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动态平衡的。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时,血压是逐渐下降的,有效滤过压也逐惭降低至零,再往下行至毛细血管静脉端时,血压更低,有效滤过压会变为负值,因此位于毛细血管静脉端的负压环境可使得经过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约90%可在毛细血管静脉端重吸收后进入静脉血管中,约10%的组织液则进入毛细淋巴管盲端内,生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系统循环过程又回到循环系统中去。进而可保障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动态平衡状态。

由此可见,影响微循环场所中各物质顺畅交换过程的因素有毛细血管中的血流量、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管通透性、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过程等。

3)微循环障碍的结果是细胞代谢障碍

正常情况下,畅通的微循环有利于保障机体各系统相应器官组织细胞和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顺畅、高效进行,有利于各系统相应器官组织细胞(人体约有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血症异常造成的血液黏稠症状会先引起毛细血管中的血液粥样淤塞现象,逐步演化会引起人体局部微循环场所中的物质交换过程不畅而导致微循环障碍产生。微循环障碍的实质危害导致的是细胞代谢出现障碍,表现为细胞自身代谢及生长复制出新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供应缺乏、细胞自身代谢废物运出受阻、细胞所需要的能量转换受阻、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受阻等典型细胞代谢障碍症状。

3、人体微循环沿血管伴行的神经纤维末梢是“应激反应”信号传导的起点

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行为的)两部分,前者如应急反应、心血管反应、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激活等,后者如情绪反应、自我防御反应等。

应激反应状态中,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会产生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活化为特征的全身性反应。

在应激条件下,高度活化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会产生强烈而持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体各基础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加工、合成、分解等代谢过程上。人体相应组织细胞如脑组织细胞“缺糖信号”的应激反应可使人体的糖异生作用增强,导致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升高,以保障脑组织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等)、红细胞等组织细胞的供能。应激反应可使人体的脂肪动员增加,此时血浆中游离的脂肪酸含量升高,游离的脂肪酸成为心肌、骨骼肌、肾脏等组织的主要能量来源。同时应激反应对机体蛋白质代谢、微量元素的代谢过程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人体微循环场所中的的毛细血管网络有神经纤维伴行,伴行的神经纤维组织结构对血管的舒张和收缩运动、血液的运输、传导兴奋等生理功能调节起到了关键作用。神经纤维组织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是感受刺激最基础、最重要的组织部位,分布在人体全身各处的神经末梢可以帮助人体精确且灵敏的感受到来自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和变化。内外环境中的刺激可引起神经纤维膜上的钾离子通道和钠离子通道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神经冲动(动作电位)产生。神经冲动沿着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而形成反射活动,传导人体从内外环境中所感知到的信息,并引起效应靶器官产生一定的生命活动而导致各种感觉形成。

因此,人体微循环场所中伴行的神经纤维末梢是“应激反应”信号传导的起点,在微循环障碍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神经纤维组织受到损伤病变以及疏通微循环障碍的过程中,伴随毛细血管及神经纤维组织再造时,即痊愈过程中的“炎症逆反应”或“好转反应”的表达时,身体相应部位将产生不同的感受或感觉。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百度文库联合喜马拉雅会员特价
李 老师
  •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转载请注明:人体正常的微循环
百度文库联合喜马拉雅会员特价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